*本篇为华东政法大学AI赋能法律实务实践专题活动学生成果展示。


序言


赵克峰

己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


作为一名同时在课堂与法庭之间往返的法律人,我愈发确信: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显著抹平“知识—技能”的鸿沟。检索、比对、证据整合与写作表达的成本被大幅压缩,只要具备基本的法学训练与严谨的学术伦理,哪怕是法学二年级的同学,也能够在事实梳理与规则评析上抵达相当的深度。冯倞格同学的《“罗永浩”大战“西贝”:消费者群体才是最终赢家》和李晓彤同学的《西贝VS罗永浩:一场预制菜风浪背后的三重法律拷问》,正是一个生动样本。

在《“罗永浩”大战“西贝”:消费者群体才是最终赢家》一文中,冯倞格同学从消费者体验与行业标准的张力入手,提示了“强制性信息披露”与“知情—选择权”如何成为治理预制菜争议的关键,这种把社会感知转译为可检验法律命题的能力,正是AI时代法学训练的应有之义。期望读者在阅读此文时,也能把它当作一种方法论的演示:以技术为器、以规则为绳、以诚实为尺,在复杂与噪音中寻回清晰与分寸。

而《西贝VS罗永浩:一场预制菜风浪背后的三重法律拷问》并不追逐情绪,而是把争议拆解为三道清晰的问题:知情困境、言论边界、权利冲突。这既是对一个热点事件的冷静回应,也是一次面向公共治理的法学训练。难能可贵的是,李晓彤同学用严谨的条文指引与清晰的论证路径,把“社会感受”转译为“法律命题”,并提出可执行的合规方向:以明示披露弥合认知差距,以边界自律保障批评自由,以人格克制守住商业底线。在检索工具与AI辅助日益普及的今天,决定分析质量的,仍是问题意识、证据自觉与逻辑纪律。

但我仍然要强调:AI不是大脑,而是手和脚;真正负责的是“人”。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,法学生应当将“AI素养”与“法学知识、法学思维”并列为基础能力:用AI做更全面的事实核查与材料筛选,用AI辅助形成更清晰的论题与结构,用AI提升表达的准确与透明,同时自觉抵制偷懒与抄袭,保有对证据与逻辑的终极把关。换言之,human in the loop 才是法律教育与职业伦理的底线与高线。

愿更多年轻法律人,借助AI的手与脚,走出属于自己的思考的远路。



罗永浩“大战”西贝:消费者群体才是最终赢家


作者: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2463班冯倞格


01 争议过程:口水战背后的法律问题





9月10日,网红企业家罗永浩在北京西贝用餐后发布微博,痛斥西贝“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,实在太恶心了”。这条微博瞬间将西贝推入舆论漩涡。

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迅速回应,用三个“一定”强调起诉罗永浩的决心:“一定会,我们一定会起诉他,一定一定会起诉他!”

贾国龙认为罗永浩作为公众人物使用“太恶心”一词贬损餐厅,严重损害了企业商业信誉。他甚至公布了罗永浩的消费明细。

面对贾国龙的反击,罗永浩没有退缩。他再次在社媒发声,嘲讽西贝“能把现做的菜做得全是重新加热的味道,这肯定是高科技了”。罗永浩随后使出一记重拳——公开悬赏10万元,在全国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。这一举动将双方冲突推向高潮。西贝也不甘示弱,宣布开放全国370多家门店后厨接受公众监督,试图证明自己的清白。

从法律角度来看,罗永浩作为消费者,对西贝的菜品进行评价,是在行使自己的监督权,“太恶心”一语也是在阐述自己的主观体验,只是言语可能有些过激。

消费者基于体验的差评,即使言辞激烈,也通常难以认定为有罪。但是除此之外,在这场争议背后还隐藏着另一个重要问题:对于预制菜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标准,导致餐饮行业从业者和消费者之间产生认知差异。


02 认知差异:预制菜的定义





截至2023 年 10 月,我国食品行业现行有效预制菜相关标准达 161 项。而全国标准信息服务平台数据显示,截至 2023 年 6 月,预制菜相关标准共 135 项,含地方标准 8 项、团体标准 90 项、企业标准 37 项。但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。

根据2024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《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,中央厨房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、半成品、成品菜肴不属于预制菜范畴。

西贝多次强调,其菜品制作属于中央厨房预加工后,在门店完成最终烹饪,符合国家规定中“不属于预制菜”的范畴。

西贝的解释,在《通知》的语境中看似是站得住脚的。

而罗永浩则从普通消费者的感官体验出发,认为吃出来的“预制感”就是预制菜。

他在直播中展示了一款西贝后厨使用的海鲈鱼包装配料表,显示产品含有多种复配水分保持剂,保质期长达18个月。为自证清白,西贝开放了全国门店后厨接受公众监督。然而这一举措反而让罗永浩和广大餐饮顾客找到了更多“预制菜”的证据。

记者探访西贝杭州一门店后厨,发现西贝号称卖出1100万份的儿童餐,鸡翅和西蓝花都是冷冻包装,鸡翅保质期9个月,西蓝花保质期24个月。

诸如此类的细节持续引发网友激烈议论。批评者认为西贝自曝其短,老板高喊“没有一道是预制菜”,后厨拿出的全是冷冻食品,这与消费者心中的“新鲜现做”根本不是一回事。


03 行业标准,预制菜国标即将出台





很多消费者表示“要吃新鲜现炒的”,他们心中的“非预制菜”,应该是食材新鲜、在本店厨房现场处理烹制的菜品,这样能够保障菜品的新鲜和口感。这符合大众的认知,反映了消费者的用餐需求。

而餐饮行业从业者直接按照某地区对于预制菜的定义来理解,没有违反行业的硬性标准,却很容易使消费者产生心理落差,影响口碑。

也许我们需要的是基于市场调查形成的预制菜标准,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弥合餐饮行业与消费者的认知差异,减少冲突,也有助于消费者自行选择是否接受预制菜,提升其用餐体验。

值得关注的是,这场风波暴露出了预制菜行业标准的模糊地带,而国家层面的标准正在制定中。

据报道,国家卫生健康委主导的《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》草案已通过审查,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。届时,预制菜“身份”将有统一说法,餐饮门店是否使用、如何使用预制菜,也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。

该标准主要是规定定义和食品安全指标要求。一位参与起草的专家透露,草案对预制菜的分类、原料、加工工艺、贮存运输及检验方法作出了统一规定,并首次提出“不添加防腐剂”等强制性指标。


04 消费者心声,知情权与选择权的重要性





罗永浩表示,“这一次我看到的网络舆情是90%多的人都在骂西贝,骂我的连10%都不到。难道那些讨厌我的人突然喜欢了我不成?”很多网友已经指出了真实的原因:天下苦预制菜不透明久矣。

这场争议之所以引发如此广泛的关注,是因为它触及了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这一核心问题。

法官路易斯·布兰代斯曾言:“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,灯光是最有效的警察。”

当‘明示预制菜’从道德倡议变为强制义务,餐饮行业才真正告别‘模糊地带’,迈向以真诚和透明赢得顾客的新阶段。罗永浩与西贝的这场争论,无论最终是非如何,都已为行业的规范发展敲响了警钟。

参考文献:1,预制菜之争折射餐饮行业转型之痛 李劼 黄晓韵

var s = document.getElementsByTagName("script")[0]; s.parentNode.insertBefore(hm, s); })();